欢迎访问保健网!

首页

提素养 享健康——贵州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九连升”

时间:2025-07-21 来源: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5月25日,在黔东南州凯里市下司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科普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健康科普专家们化身演员,将肥胖防控、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中,现场掌声不断。

  “以前觉得健康知识很枯燥,没想到还能这么有趣!”现场观众张女士笑着说,“特别是那个结核病防治节目,用民族歌曲和快板的形式演绎健康知识,在欢笑中就学到了不少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丰富活动、多样形式……一直以来,贵州抓住一次次契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6年的12.69%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32.52%,这一变化的背后不仅印证了贵州开展健康教育的成果、更诠释了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的持续努力。

  健康是幸福之基。近年来,我省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目标,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七个专项行动”,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扎实实施居民健康促进与教育项目,通过创新科普形式、完善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健康支持性环境等举措,倡导全社会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更好地重视健康、维护健康、享受健康。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必不可缺。为此,我省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贵州省健康科普专家库,目前累计遴选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605名。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地投身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之中,紧紧围绕《健康素养66条》内容,持续开发制作各类各形式健康科普作品,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作品供给。截至2024年,我省开发了图文、视频、音频、文字、互联网新技术(如AR、VR)等5大类健康科普作品800件,健康科普资源库共评选入库作品2488件,开发健康科普宣传材料750余件。

  这些科普作品在全省各级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宣传阵地开展立体化传播,实现群众获取健康知识“触手可及”。

  同时,健康知识宣传标语、海报等作品在医院、社区、企业、学校处处可见,植入人心。基层医疗机构还通过健康讲座、入户宣讲等方式,将健康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越来越多的群众正从“被动接受健康知识”向“主动管理健康”转变。

  “现在学习健康知识的渠道太多了,科普内容和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对我们保养身体起了大作用哦。”贵阳市云岩区居民刘先生的感受,印证了健康科普工作的成效。

  走进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健康服务中心,健身器材齐全的健康小屋让许多村民受益。“自从村里建了健康服务中心,锻炼身体方便多了,我经常跑步机上锻炼半小时。”村民白琴说。

  这样的健康支持性环境也正在全省铺开。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健康乡镇1038个,健康社区2364个,健康村6640个,健康学校8939个,健康促进医院1754个,健康企业770个,健康机关5255个。

  健康支持性环境是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另一抓手,我省多年来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素养促进项目,以健康乡镇、健康村居、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为抓手,逐步在全省9个市州全面持续推进健康县区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78个县区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健康县区评估,占全省县区总数的87.64%。2020年-2023年,清镇市、水城区、仁怀市、汇川区、习水县获评为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其中水城区、仁怀市建设经验入选全国健康县区20个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贯彻,无烟环境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开展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推进控烟宣传进校园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无烟环境。截至2024年底,全省9个市州7364家党政机关100%建成无烟党政机关,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作表率。

  同时我省还深入实施脱贫地区健康促进行动,全省724个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全面开展“新市民健康新生活”建设,帮助搬迁居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健康素养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省将结合健康贵州行动,重点抓好健康促进队伍建设,提高健康科普质量,开展体重管理年等活动,推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网 baojian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