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健网!

首页

构建中医“教研医”一体化育人新生态

时间:2025-11-11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佚名

  对于各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附属医院而言,国家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既是一次对办学质量的全面“体检”,更是一次推动内涵式发展、深化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机遇。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而于临床学院,其“促强”之要义,莫过于破解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临床”三者相对剥离的沉疴,催生一场以“融合”为特征的深刻变革,最终构建起“教研医”一体化育人的良性新生态。

  临床学院,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临床服务的桥头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其独特的属性决定了“融合”是其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其系统的指标体系、科学的考察方法,正精准地指向这一生命线,为院院融合、医教研协同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学院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相融”。

  

  破题:审核评估如何成为“融合”的催化剂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并非简单的材料堆砌和成果展示,其深层逻辑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保障体系的一次系统性诊断。对于临床学院而言,评估指标犹如一面“多维镜”,照见了以往被忽视的融合盲区与断点。

  导向性指标,明确“融合”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尤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成长体验。这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知”更要“能”,不仅要“懂理论”更要“善临床”“会科研”。单一、割裂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评估指标中关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无一不在引导学院必须将前沿的科研成果、鲜活的临床案例、有效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灌输给学生。融合,从此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特色”,而是决定评估优劣的“标配”。

  系统性考察,倒逼“院院融合”机制深化改革

  审核评估注重考察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能。对于大学与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之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评估会重点关注“是否顺畅”“是否高效”。这直接触及“院院融合”的核心痛点:人事管理是否互通?资源分配是否共享?教学任务与临床工作是否统筹协调?评估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出管理体制中的“肠梗阻”,倒逼学校与附属医院层面打破壁垒,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更深层次的医教研协同扫清制度障碍。

  过程性评价,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落地生根

  评估不仅看结果,也看过程。它关注教师如何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如何设计探究性、创新性的实验与实践项目。这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必须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转化者”。评估的压力传导至每一位教师,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科研项目服务于教学,如何从临床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并反哺科研与教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研以致用”。

  

  实践:审核评估引领下的“融合”新图景

  重塑课程体系,打通“教研医”融合的“最先一公里”

  为实现这一目标,山西中医药大学重点从知识结构、教学模式与技术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革新。

  前沿融入经典。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最新成果,如某方药治疗某疾病的新机制、某针灸技术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数据等,及时转化为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或实验课程内容,让《伤寒论》《温病学》等经典课程焕发时代生机。

  临床融入课堂。大规模推行“案例导向教学(CBL)”“问题导向教学(PBL)”。课程案例库直接来源于附属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干瘪的文字,而是真实的、动态的、复杂的临床情境。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骨干医生走上理论课讲台,将宝贵的临证思维和经验倾囊相授。

  “金课”建设联动。打造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式的“金课”。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高难度、高风险的临床操作或经典医案,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大胆实践、反复试错。

  重构实践教学,筑牢“教研医”融合的“主阵地”

  山西中医药大学着力打造两大核心支柱,升级教学场域与革新指导模式,双轮驱动,确保融合落地。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升级版。不再是简单的见习、实习,而是构建“床边教学—技能培训—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学生在跟随导师查房、诊疗的同时,需在导师指导下,围绕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一份病历分析、一项小调研或一篇文献综述,初步培养其“于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

  导师团队制。推行“学术导师+临床导师”双轨或多轨制导师模式。由学院的科研骨干、附属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思政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共同目标,从科研思维、临床技能、医德医风等多方面进行全程化、立体化指导,彻底改变“各管一段”的局面。

  重建师资队伍,培育“教研医”融合的“主力军”

  坚持激励机制与能力建设双轨并进,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以“引导人”,另一方面要创新培养模式以“塑造人”。

  评价指挥棒转向。借评估之机,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临床服务、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大幅提升教学成效和临床贡献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鼓励并认可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将临床经验凝练为教学案例的行为。

  “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教师与医师的定期轮转和交流机制。鼓励基础教师定期下临床,了解一线需求;强制要求临床医师承担教学任务,并接受系统的教学法培训。打造一支既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又能在实验室潜心钻研,更能在临床上妙手回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是融合最关键的载体。

  共建共享平台,夯实“教研医”融合的“硬基础”

  致力于打造实体与数字两大基石,通过推动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数据的无缝流动,为“教研医”协同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实体平台一体化。推动临床模拟训练中心、SPF级动物实验中心、生物样本库、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院级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享、双向开放。学生的毕业设计、科创项目可以直接进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临床采集的样本可以为研究提供丰富资源;研究的成果可以最快速度在临床验证和转化。

  数字平台互联互通。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大学与附属医院之间教学管理、病历数据(脱敏后)、科研信息、师资信息的互联互通,为融合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流程保障。

  

  成效与展望:迈向“教研医”共生共荣的新生态

  以评促融的成效正在显现。融合不再是纸面上的蓝图,而是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和发展动能。

  学生获得感显著增强。学生接触到的是前沿的知识、真实的临床和严谨的科研训练,其临床思辨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中医药学子的项目越来越体现出深厚的专业底蕴与鲜明的跨学科融合特色。

  教师成就感持续提升。教师找到了教学、科研、临床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快乐。一堂好的课,可能源于一篇深度的科研论文;一个临床难题的解决,可能成就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一项研究成果,又能反哺出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变得更加宽广和立体。

  学院发展活力迸发。融合打破了资源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产生了“1+1+1>3”的聚合效应。学院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重点科研项目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虽有阶段性,但其所倡导的“融合”发展理念和所催生的内部质量文化,必将长久地滋养临床学院的发展。它为我们按下了一场深刻变革的启动键。

  展望未来,构建“教研医”一体化育人新生态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我们需要以此次审核评估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一是要在“融”的深度上再下功夫,推动从“形式融合”走向“内涵融合”,激发更深层次的化学反应;二是要在“融”的广度上再做文章,积极探索“医工”“医理”“医文”交叉,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三是要在“融”的文化上再用心,培育崇尚创新、开放协同、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使融合成为每一位师生的自觉行动。唯有如此,方能不负时代所托,培养出更多“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手上有技、肩上有责”的新时代中医药传承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不可替代的中医药力量。■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zyywh/content/post_47952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网 baojian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