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健网!
教育数智化是新时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智慧教学提供技术动力和支撑,同时也使教学创新改革面临挑战。中医药学是传承数千年的医学体系,而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成长的新时代中医药学子,中医药学相关课程亦要合理转变教学形态,以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
01
推动AI技术赋能中医经典教学是大势所趋
中医经典是中医思维的土壤,为中医精华所在。注重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是遵循中医药发展以保障中医成才的规律。学习经典、重视传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是继承与发展中医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医药“四大经典”课程主要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汇集多种温病经典著作的《温病学》。中医药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传统的中医经典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中医药人才的发展需求。故探索运用AI技术,赋能中医经典教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医经典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中医经典教育变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02
提升教师数智素养促进中医经典教育变革创新
教师是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将AI技术融入中医经典教育,加快中医药学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中医经典教学新形态,不仅要求中医经典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亦要提升数智素养。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典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中医经典知识的传授者向中医经典知识获取的协助者转变,成为教学知识资源的构建者、学习方法的提供者、教学互动的促进者,以及AI教师、元宇宙数智教师等智能教师的协作者。
目前,AI与教育融合实践较为成熟的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研究方面,而融合教育师资短缺、数智素养专业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医经典数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充足数量、质量优秀的融合师资队伍,是办好中医经典数智融合教育的关键。
因此,应参加数智素养相关学习培训,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提升中医经典教师数智素养;引入智能教学工具、开展数智化教学研究,为开展中医经典数智教学,促进中医经典教育变革创新奠定基础。
03
加快中医经典课程知识图谱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知识图谱是AI的基石,构建教育知识图谱,为未来智慧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推进知识图谱与中医经典教育的高效融合,夯实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虽已有学者对《黄帝内经·灵枢》《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等进行知识图谱与构建研究,但大都是基于数据技术层面的探索,而在中医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较少,尤其尚缺乏系统地构建中医经典课程的知识图谱体系及其运用。构建专业课程知识图谱,完成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专业课程知识图谱与学习资源、练习题目和测验题目的关联,是运用AI技术赋能中医经典课程数智化教学的探索,实施“多模态语境”教学模式,有助于将中医学经典原文体系化、具象化,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中医经典知识及其运用。
04
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多维度评价
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智慧教学服务平台,提供优质而系统的课程资源,全过程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包括课前自适应预习新知识、课中智能化交互学习、课后定向化测试练习,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注重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AI机器自动分析学情,AI助教实时动态评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知识点测评以及相应地推荐学习资源与练习资源,避免学生程序化、刷题式学习,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全面、真实、有效的评价,是中医经典数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教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成为现实。如通过教师教学过程的语言、行为、行动路线、师生互动、问题反馈等情况,以及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辅助技术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智能多维化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眼动追踪、问题回答、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等数据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多维化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另外,数智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成长的多维度、多层次追踪与动态分析成为可能,为动态表征学生发展状态、显性化学生成长规律与数智融合教育评价改革奠定了基础,为探索中医药教学成才发展规律提供数据支撑。
总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高效利用,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学是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并恰当地运用数智技术,探索构建中医经典新型数字课程并进行教学创新应用,是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为实现中医经典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
11月13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
十一期间,记者在南京、上海等多家城市的桓...
2025年11月11—13日,由国家...
11月12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规信处...
11月11日,国家药监局局长李利在京...
11月7日上午,湖北省检察机关年轻干...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保健网 baojianw.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